吴冠中作品 《坦桑尼亚瀑布》
在11月22日的北京保利09秋拍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中,吴冠中作品《坦桑尼亚瀑布》将现身拍场。这件1975年的盛年作品以100×180cm的超大尺幅荣膺拍卖史上最大的吴冠中油画作品,更加珍贵的是,这是吴老一生中唯一一次接受政治任务的国礼级创作,弥足珍贵。
吴冠中先生在多篇文章中都曾提到,他的书桌上摆放着一块石头,上面篆刻着“误入崂山”四个大字,并落有“乙卯夏于崂山写生得此留;宜兴吴冠中”这样的款识。对老画家来说,这是一段刻在石头上的记忆。为此,吴冠中还曾经画过一幅题为“误入崂山”作品,以纪念文革期间这段难忘的艺术经历。
纵观吴冠中的艺术创作,70年代中期也成为他漫长艺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,甚至可以说,他在70年代中期的艺术求索,不仅决定了他后来在艺术创作上的重要转型,也为他进一步的理论思考提供了支撑。“误入崂山”就是一段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故事。其实,吴冠中这段难忘的“崂山”姻缘,最初完全是因为两幅油画的创作而得以成就的,其中的一幅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创作于1975年的《坦桑尼亚瀑布》。
王进家在2004年的文章给了我们重要的提示,他提醒了我们,吴冠中的这两幅油画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作品。万幸的是,时间并没有彻底掩埋大师的过去经典,最近,这两件作品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。从我们眼前的这张《坦桑尼亚瀑布》中不难看出,画面诚如王进家所说,它的构图是艺术家以敏感和理性的形式美加以处理的,更重要的是,它是以高调的高级灰处理的色彩关系,而这种灰的选择正是吴冠中在70年代中期酝酿“油水”转换过程的一个标志,它成为沟通吴冠中70年代之前的艺术探索与文革后新的创作道路之间的纽带,它将吴冠中“带进了一个明亮的银灰世界”,按照刚刚故去的艺术评论家翟墨的话说,吴冠中的这一选择是“具有战略意义和战术价值的”,因为“银灰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基调”。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,《坦桑尼亚瀑布》所表现出的“明亮、高调的高级灰处理”其实已经预示了吴冠中后来拿起水墨的创作转型了。
对于吴冠中油/水转型的过程,翟墨分析认为,它在70-80年代间是有一个从浓向淡的趋势的。70年代初他下放河北农村劳动时的“粪筐作品”,感情与色彩都比较强烈厚重。而1975年的《崂山松石》之后,色彩则渐趋明亮、淡雅。《坦桑尼亚瀑布》当然也是这一转型的重要代表作。“银灰的由浓趋淡,标志着吴冠中的油画西方比重的缩减和东方比重的增加,标志着吴冠中由传统向现代艺术转型的渐趋完成。”